以南山公墓高解析正射影像進行墓塚點位#
過去田野調查使用手機進行墓塚定位,在尚未有高解析正射影像可供識別墓塚,高密集的公墓之中,手機定位無法精準標記墓塚正確位置。本次以過去實地拍攝照片辨別高解析度影像上的位置,再使用QGIS校正南山公墓「新坪」墓塚點位。
新坪推測範圍#
Tip
新坪一詞為南山公墓內,其中一區域的地名,過去並無詳細文獻記載確切位置,以下透過地形、文獻、訪談及現地觀察所得出結果,再透過QGis製作成地圖,以推測新坪範圍
1.新坪一詞依地名學解釋字義,推測為較晚於周圍墓地才有墓葬行為的平坦高地。
2.1943年《民俗臺灣》〈臺南郊外塚地考〉,提及新坪位於鄭成功的二姬曾氏、蔡氏墓地所在處。[1]
3.1953年《臺南文化》〈臺灣明墓考〉,提及洪夫人墓在日治時期從江和里跎仔穴遷葬北方新坪後面塚地,坐西向東。[2]
4.當地工作者稱該區為「新墓地」。
5.該區出現大量規劃整齊的日治後期墓塚,其墓葬地景不同於傳統漢式墓區。


墓塚辨識#
對於南山公墓不熟悉或從未去過公墓的使用者,在使用南山公墓高解析正射影像時,或許難以從俯視角度理解墓塚實際樣貌,藉由本次進行墓塚點位重新校正的機會,以實地拍攝照片辨別航拍圖上的位置,從中整理幾種辨識方式及墓塚形制。
1.漢式墓:為臺灣公墓中最常見的形制,沿襲明清時期漢人移民的墓葬習慣,大略辨別方式可從寬版墓碑(俯視角度較難以辨識)、墓手、墓桌、墓肩、墓龜、墓埕、后土、金爐等構件,,以下列舉幾種案例
此門墓面積小,構造較簡易,可辨識出墓手、墓肩/面匡及墓龜。

此門墓雖然面積不大,但可辨識構件多,包含墓手、墓肩/面匡、墓龜、墓桌、墓埕、后土、金爐,以及墓龜後方增設的假後宅

此門墓規模較大,除了有墓手、墓肩/面匡、墓龜、墓桌、后土、金爐,墓埕使用藍紅兩色馬賽克磁磚區分兩階,外側增設外墓環,連結墓埕,形成墓塚界限、排水等功能。

2.日式墓:日本受佛教葬儀習俗影響,演進成以三疊石構造為基礎的墓塚形制,與傳統漢式墓最大差別於使用火葬而沒有墓龜。

3.漢日混合:臺灣在日治時期受到日本文化影響,使得墓塚形制產生變化,然而殖民政策並未能徹底改變原有的墓葬習俗,出現以日式墓塚為基礎,保留原有漢式墓塚構件,亦或是戰後仍沿續日式風格,形成臺灣獨有特色的墓塚形制。
此門墓在墓碑處保有日式三疊石,後方增設墓龜,前方增設墓桌、金爐及后土。

面積較大的日式墓塚常會以外柵,作為墓塚界限,在航拍圖上呈現矩形,不同於漢式墓塚的橢圓形。
戰後仍會於漢式墓外圍增設矩形矮牆,因此無法明確指出航拍圖上所有矩形墓塚皆為日式墓,需進一步觀察墓碑處是否為三疊石構造作為辨別。

4.墓厝:戰後興起的「半陽居」家族合葬墓

5.從航拍圖辨別墓龜,可大致觀察覆土、水泥及遷葬後墓穴


Note
詳細墓葬建築研究可參閱以下
廖倫光(2004)。臺灣傳統墳塚的地方性樣式與衍化研究〔碩士論文,中原大學〕
蘇峰楠 (2010) 。文化遞嬗與風格綜融:臺南市南山公墓日治時期墳墓的觀察。臺灣史學雜誌,頁91-121。
台灣好墓Beautiful Taiwan Grave臉書粉絲專頁
點位校正成果#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