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暑期實習生專題研究-GIS應用於南山公墓調查與分析#

公墓常被視為城市的嫌惡設施,近二、三十年以來,因禁葬政策及社會風氣轉變,火化進塔快速取代傳統土葬,隨著都市發展的需求,城市需要大量未經開發的土地,當權者將整治公墓作為政績表現,今日全台從北到南各地不斷有公墓改建為公園、住宅或商業區之消息。 近年臺南市政府計畫以南山公墓殯葬專區之發展及土地活化為由,於2019年起開始辦理自主遷葬公告,遷葬範圍分為A-E五區,面積約27公頃,預計將作為六合一殯葬專區(火葬場、殯儀館、納骨塔、環保自然葬區、環保庫錢爐、停車場、生命博物館及緩衝綠帶等設施)、公園、道路、停車場等用途,經民間團體發現後,立即展開保存行動,至今各方仍持續倡議中。

南山公墓曾振暘墓,為臺灣本島目前已知最早漢人墓,可知府城南邊早在荷治時期已有墓葬行為,數百年來先人們將此作為葬身之地並非偶然之事,地質鬆散的櫻丘沙丘群再加上竹溪長年的蝕刻,形成綿延起伏的地勢和蜿蜒曲折的溪流,符合傳統土葬所追求的風水概念,然而隨著城市的擴張及政府推動火葬政策,墓地逐漸縮減至今日的南山公墓,可謂府城祖先最後的長眠之地。

有人類定居的聚落、鄉村、都市必然存在著墓葬區,舉凡世界各國的老城市中皆有歷史悠久的墓地,並能從中看見一座城市的人文風情,數百年來葬於南山的先人們儼然構成一部地下臺南史,從中能找尋過去府城的蛛絲馬跡,雖然臺灣歷史不長卻歷經不同政權治理及文化影響,從各種形制墓塚以及墓主生命史中,展現臺灣的文化多樣性。

面對立即性的遷葬倒數,如何進行調查及公民協作的可能性,資料收集後的分析與應用,進而提出保存論述。本次專題測試QGIS外業工具Qfield用於南山公墓墓塚調查的實用度,另外應用地理資訊系統及南山公墓高解析正射影像,以南山公墓「新坪」為案例,將過去田野紀錄資料視覺化,從中分析「新坪」墓葬文化現象。